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昆明文理学院版权所有
龙泉校区:云南省昆明市龙泉路岗头村627号 杨林校区: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杨林职教园区 滇ICP备100011043号
电话:0871-65843000
为更好地展现学校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成果,由教务处、新闻办联合推出“师说”系列报道,旨在搭建分享交流平台,分享教育教学理念,促进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今天,在“师说”的第一期,让我们走近并了解云南省师德标兵、云南省卓越青年教师、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奖者、省级一流课程团队成员易琳教授,聆听她的故事,感受她的教育情怀。
一、探索与成就
问1:您在课赛中获得优异成绩,能分享下您在课程团队建设、准备参赛中的心得体会吗?
在2017年时,我个人有幸参加了云南省首届教师教学大赛,并荣获二等奖,那是一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历练。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我坚信“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我们的教学团队自2010年组建以来,承担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汇聚了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优秀教师,我们专注教育教学,关注学生成长,以“教师团队+学生团队”的形式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十几年来,团队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逐渐成熟。在2021年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云南赛区比赛暨第四届云南省高校教师教学大赛中,我与我的教学团队共同筹划并精心准备,在团队的努力和学校的支持下,我们在比赛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
对于我来讲,在教学比赛中,作为主讲人承载着整个团队多年的沉淀与积累,展现出了团队的实力与风采。但是成绩的获得离不开大家齐心协力、目标统一,团队中每位老师都负责与自己专业领域高度匹配的教学模块,这样的分工使得团队实现了优势互补、更具战斗力。
比赛只是显性成果的一种表现,更重要的是团队多年的经营与积累,以及每个成员在岗位上的不懈努力与付出。我们主讲的专业课程成为了云南省第二批省级一流课程本科课程;主讲课程被评为2021年省级就业创业名师金课;主持云南省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重点培育项目1项,以评定等级“优秀”结项;教学团队获云南省民办教育优秀教学团队称号。总之,我并非一个人在战斗,团队的力量至关重要,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优势,也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二、进取与提升问
问2:请谈一谈您的执教理念和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想法。
从教二十年以来,我始终坚守在教育一线,始终秉持着“以此为生、精于此道”的信念,全力以赴地在当前环境中把事情做到最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原则。在改革进程中,我一边思考一边实践,一边实践一边改进,力求在课程中实现几个转变:课堂角色的调整,教师从原有的教学主导者调整为引导者和促进者;由教学设计的执行者,调整为开发者和设计者;由学生的教化者调整为启迪者和挖掘者,更加突出了教师引导探索的功能,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极大的助力作用。而学生则由原来的接受者变为研究者;由集体学习逐渐调整为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学习;由获取知识本身变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不再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授,而是自发地参与,打破传统课堂的灌输模式。
我长期从事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创新创业教学团队,依托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多轮教育教学改革,指导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在完善创新创业通识选修课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将教学模式、教育教法等赋能专业必修课程和通识必修课程建设,因为我现在负责通识教育教学部的工作,也是希望以这种方法方式去推动全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全方位发展。教学实践形成了“建结构化思维方式 促综合性能力提升”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学生除了学到课程本身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收获了结构化思维方式,为其专业学习赋能。
三、温暖与感动
问3:有没有学生做过让您特别感动的事情呢?可以分享一下吗?
“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道出了师生关系的真谛。当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关心和关注时,他们也会反过来给予老师信任和支持。作为班主任,我注重用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去影响身边的每一个学生,现身说法、以身示范,其中05级会计班通过各级评选推荐,于2010年荣获“全国先进班集体”称号。作为任课教师,课堂内与学生交流时,我能耐心倾听和观察,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从兴趣出发加以引导和沟通,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尊重学生个体能力差异,适应多样化的学生需求。我觉得课堂外带领学生参加比赛也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它让我们在课后有相对较多的时间与学生相处,共同经历输赢和成败,一起面对挑战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能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是作为教师的一项重要能力,特别是发现他们与在课堂学习中不一样的闪光点。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学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去引导和管理不同的学生,在我们正确的引导下他们一定会展现出别样的风采。学生对我的信任,我倍感珍惜,也督促我教学中不能有丝毫懈怠,作为终身学习的执行者,只有不断的学习专业前沿知识、先进的技术手段、科学的方法工具,才能在教师岗位上真正做到“授业”,教授学生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和面对前沿问题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成为有用之才。
四、思考与展望
问4:您会如何将课赛中的收获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对于年轻教师,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还记得在2021年1月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现场,我在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的设计,引发了比赛直播的线上和现场答辩环节一定程度的讨论。在这一背景下,我围绕使用正宗的思维导图进行学习进行了一定的调研,我发现许多学生仍然在用线性思维的方式开展学习,在结构化思考的能力上存在一定不足,这不利于长期发展。在学校的支持下,我将思维导图课程开设成为校级公共选修课,我也在持续完善思维导图课程的建设,希望以此为契机让更多的文理学子了解、掌握利于终身学习的思维方式。同时,我始终将“传帮带”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通过“新老”互相听课、培训指导等形式,努力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亲身示范和耐心指导,帮助新教师更快地掌握教学技能,更好地适应环境。
只有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教师,才能够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一个优秀的教师,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成长的路上,需要我们能够正视短板、发挥优势,并持续深耕、勇于实践,才能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开拓进取,躬耕教坛育桃李。
总结
二十年春华秋实,怀揣着一份责任与使命。回顾易琳老师的教学之路,她一直以构建结构化的思维方式为抓手,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她的课堂上,知识不再是孤立的点,而是通过结构化的思维方式,连成线、形成面,构建出学生自己的知识地图。在她的带领下,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将学到的知识有效地运用起来、如何以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世界、更明白了如何自信地面对挑战。易琳老师的教学之路,是一条充满挑战与收获的路,希望她的教育故事,可以给学校教师们带来启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