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昆明文理学院版权所有
龙泉校区:云南省昆明市龙泉路岗头村627号 杨林校区: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杨林职教园区 滇ICP备100011043号
电话:0871-65843058
为多维度展现学院特色风采,我们推出“一院一特色”系列专题,带领大家了解各学院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研竞赛等方面的特色优势,感受每个学院的风采和魅力。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秉承“博文明理,敦品励学”的校训,受西南联大精神启示,在学校的高度重视下,经名家教授的多方点拨,营造出团结进取、和谐共享、人文荟萃、乐育英才的人文氛围。学院以服务国家发展为使命,以建设现代高水平教育体系为目标,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着力打造“致知人文、致用人文、致新人文、致远人文”。
01 致知人文
人文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网络与新媒体三个本科专业,呈“品字形”学科布局,互为犄角,相得益彰。学院实施“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方向、实践能力”的递进式培养模式,致力于将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训、专业理论与职业能力培养有机融合。通过对理论课程、应用课程和训练课程的分类实施,学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支持,旨在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学院广纳英才,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老、中、青三代教师共同奋斗的良好局面。学院的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背景,还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他们在学术研究、课程设计和学生培养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推动学术交流,参与国内外的学术活动,紧跟学术前沿,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知识和思想。学院高度重视“师生互动”,鼓励教授与学生之间建立密切的沟通,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学习能力。这一互动不仅增强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教师们的获奖
02 致用人文
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实用技能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完善的校内实训条件与丰富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一是为满足本专业实训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学院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创造了优越条件,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在校内学院建有多个先进的实验实训室,包括智能语音室、微格教学室、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室、汉字书写室以及虚拟仿真室等。二是坚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四年不断线、集中为主、分散为辅的教学模式。通过校内的实训模拟、中小学的见习以及实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环节,学校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依托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三是为学生毕业实习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学生“拓岗就业”创造机会。与昆明文理学院附属中学、昆明重工中学、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俊发城小学、昆明龙泉中学、金色学校、昆明职业卫生学院、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盘龙区档案局、锦康司法鉴定中心以及县级融媒体等30余个实习基地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学生在昆明广播电视台实习
昆明报业集团教学实践基地挂牌
“三下乡"志愿活动
03 致新人文
人文学院在人才培养、课堂教学、学习平台等方面积极探索与创新,开展多样的活动,丰富学生课堂内容和文化生活,注重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文学素养。一是课堂和活动的创新。在学校和云南省作家协会的大力支持下,学院组织“作家进校园”活动,通过开展第二课堂创研活动、举办文学讲座、成立文学社团、线上互动交流等形式。邀请著名作家李朝德,著名作家、诗人段爱松,教授高照成进校开展文学讲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热情,传授文学创作的知识和经验,提升创作水平和文学素养;成立“文茂文学社”,鼓励他们参与到文学活动的组织与文学创作的实践之中。二是课程和教学的创新。人文学院积极推动学科的数字化转型,利用数字工具和新媒体平台提升教学与研究的效率与互动性,通过建立在线学习平台和数字人文项目,学生可以更便捷地获取知识、分享研究成果;开设数字人文等新技术课程,加入云南省广告协会,成立“名师工作室”;学院老师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理念,在“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学院的师生也表现突出。三是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创新。学院强调对文化传承与创新,引导学生在尊重和理解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文化表达方式。通过组织各类文化活动、讲座和研讨会,鼓励学生在创意写作、数字内容创作和多媒体项目中进行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多样化的表达能力。人文学院文学新锐刘婕、张訾蕾(艾洛)、张慕凯、肖红雨等同学的10余篇作品已分别发表在公开刊物《边疆文学》《滇池》《大理文化》《含笑花》《春城晚报》和《昭通创作》(公众号)上,他们的成长离不开“作家进校园”活动的熏陶。
聘请知名作家开展第二课堂
学生作品在公开刊物上发表
04 致远人文
人文学院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学院的教育理念强调探索个性化发展,注重教育国际化,注重学生职业指导,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合适的职业方向,开拓广阔的视野。一是毕业生就业方向广泛,涵盖中小学、政府部门、新闻媒体以及企事业单位等多个领域。随着教育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考研及海外留学的比例逐年增加,许多优秀学子成功考入陕西师范大学、辽宁大学、湖北大学、江苏大学、云南大学、香港教育大学、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泰国博仁大学等知名高等院校继续深造。二是学院采用“汉语言+跨文化交际+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厚实学生的文化素养,强化学生的“双外语”能力,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海外院校合作,开通了海外读研的直通项目;在泰国远东大学、泰国皇家理工大学、泰国清迈大学、美国韦伯斯特泰国校区等地建立了海外实习基地,先后派出十余批学生,开展与海外大学的实践教学活动,为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及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行稳致远。三是学院培养和提升师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行“2.5+0.5+1”的中外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积极推动国内外师生双向交流,安排学生到海外学习并开展汉语教学;陆续接收来自泰国、韩国、越南、美国等国的留学生,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学院也派出多名教师赴泰国、美国、日本等国家进行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化。
在泰国博仁大学开展汉语国际教育海外合作项目交流
人文学院学生在泰国远东大学学习
汉语国际教育学生在韩国中学担任汉语志愿者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现任职泰国碧瑶大学文学院教师